千余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持债规模3.46万亿元人民币******
中新社上海2月3日电 (记者 姜煜)记者从3日举办的上海金融运行情况新闻通气会上获悉,截至2022年末,已有来自约70个国家和地区的1071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持债规模为3.4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
当天的新闻通气会上,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主任吕进中、金融市场管理部副主任荣艺华、外汇管理部副主任葛庆等分别介绍了2022年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外汇收支形势等情况。
据介绍,当前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类型覆盖主权类机构、银行券商保险等境外各类持牌金融机构以及养老基金等中长期投资者。2022年,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3.46万亿元的持债规模中,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39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速近25%。2022年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交易量约1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5%,近5年年均增速约43%。
随着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开放步伐的加快,2家外资评级机构的境内子公司已完成备案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外资银行积极参与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已有2家银行取得A类主承销资格、2家银行取得B类主承销资格、5家银行取得承销资格。
而中国与国际金融市场制度规则也在进一步接轨,境外机构可自主选择签署NAFMII或ISDA衍生品主协议。截至2022年末,已有6家境外商业银行、1家境外证券公司和1家境外资产管理人完成ISDA主协议的签署和制度备案,1家境外证券公司和3家境外资产管理人完成NAFMII主协议的签署和制度备案。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外汇市场的韧性进一步增强。当年,上海地区银行代客涉外收支总额35065亿美元,同比增长5.7%,占全国的28.2%;全年货物贸易收支总额8826亿美元,同比增长1.3%。此外,截至2022年12月末,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13项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落地实施,合计试点企业162家、交易12397笔、金额约271.21亿美元。(完)
【视频】APUS创始人李涛谈互联网企业发展:尊重用户、保持创新、积蓄人才******
【TMT前沿】
“新基建”成为行业发展新趋势,将催生哪些发展机遇?APUS创始人兼CEO李涛介绍,5G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给安全企业带来了巨大市场机遇。面对这样一个万亿级的市场,需要国家层面制定相应标准,让更多有技术、有条件的安全企业参与进来,进入工业互联网市场,更好地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
谈及企业未来发展,李涛认为,首先,要尊重用户。互联网产业本质上是一辆在用户需求车轮上建造的马车,离开了用户需求就会失去市场。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保持领先竞争力,就要尊重、捕捉用户需求,为用户做好产品服务。
其次,要保持创新。互联网企业最大的竞争优势是它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作为一个技术主导型的产业,互联网没有了技术创新,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这里可能包括理念的创新、市场的创新、模式的创新、产品的创新等,但基础是技术领先,技术创新是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第三,要积蓄人才。保持人才竞争优势,不断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形成足够大的人才密度,这是一个企业持续实现创新力、保持技术领先的重要手段。
采访:李政葳
摄像:王宏泽
后期:孔繁鑫、姚坤森